現在觀看本片肯定會戴上厚厚的懷舊眼鏡,但在當時確實對媒介的先鋒嘗試,尤其是交錯放大的兩段 DV,不禁讓我想到 13 年后 Hito Steyerl 寫下的《In Defense of the Poor Image》——兩人在壞影像中初次見面,即是在流動的副本中見面,在速度與速度帶來的折損中見面。看完后 shu 說:「請圈出片中每組人物關系之間的吸引類型。」這種吸引類型的多元也完全是由媒介帶來的,媒介創造了不同的距離感與不同的交流時空,為不同的吸引方式、從而是關系發展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性。
仲表鋪:36.57.212.189
散場後的梳士巴利道飄起小雨,我又要想起「共你淒風苦雨,共你披星戴月」 阿Ann說她dedicate to this city 她真的做到了 // 展開說覺得喜歡的地方: 詩被讀出來才是完整的;黃廖二人各自的時代性和共同的地域性是有精讀意義的;阿Ann用自己的形式寫了「給城市的詩」把《黃金時代》當成一種形式的試驗其實也非常合理 熟悉的鰂魚涌街景 達明和鄧小突如起來的一起出現算是彩蛋吧 江逸天大概是等到出頭天了 不喜歡的地方大概還是主要在於太「男」了:) X生成功地沒有讓我對他改觀? 但是阿Ann想做什麼做什麼!! (場外:永遠羨慕阿Ann和Margaret的友情TAT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