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t's face it,三島的美學觀是帶著大一統式的法西斯屬性的,這在這部立場顯然不客觀中立的紀錄片里沒有獲得任何的反思。這個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辯論事件如今看來頗為劃水,在核心的“天皇”議題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交流。反倒是中段與芥在時空問題上的辯論頗有美學意義,一邊帶有典型現代派“彌賽亞”時間的思維方式,另一邊則有綿延的時間概念,指出事物發展的歷史必然性。三島這樣一個強調實踐的人最終并非死于知行的不協調上,而是栽在他在天皇和日本民族性之間的等號不被大多數人接受。舉德國的例子,現在的德國民族性正是建立在其國民對國家歷史的反思之上,而形成了新的“德國人”屬性,在這個過程中,知識分子發揮了巨大作用。而這本可是三島這樣強調行動的人可以大有所為的地方。
用戶評論